明升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领导干部论坛

当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葛长伟(中共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发布日期:2014-09-11【浏览字号:

 当前,“三农”工作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深层次制约因素,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为核心,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和村民自治“三个重心下移”,探索农村承包土地、涉农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推进农业“三品”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三个载体”,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抓好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工作,着力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一、继续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三个重心下移”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心下移后,较为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目前,村小组(自然村)一级党员人数少,年龄老化。这既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所致,也与近年来对在农村发展党员重视不够也有一定关系。要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首先必须改善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尤其是要配好党支部书记。在这方面,乡镇一级党委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壮大基层党员队伍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引导村里的能人、好人等“精英”入党,选拔政治坚定、为村民服务意愿强烈、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作为党支部成员,培养一批扎根基层、敬业奉献的党支部书记。在这一过程中,对短期内难以改变现状的村小组(自然村),可以通过下派第一书记,鼓励大学生村官、社会综合服务站人员兼职等形式,帮助和引导党支部加强建设,确保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公共服务重心下移要继续在服务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确保更加贴近村民,取得更好的成效。一方面,社会综合服务站作为乡镇派出机构,要着眼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明确服务范围,厘清工作职责,实现与镇、县级服务平台有效衔接和协调运转。另一方面,要推广和完善“代办员”制度,尽力降低群众的办事成本。

关于村民自治重心下移的重要性,目前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的认识还有偏差,甚至认为这是“折腾”。实际上,在村小组(自然村)一级成立村民理事会,或者设立村民委员会,都源于村民自发探索。我们现在所做的,无非是发挥“尊农精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基层的创新实践。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村民理事会运转好的地方,村容村貌整治进展较好,村内矛盾纠纷减少,农民收入增加较快。很多过去选举时矛盾突出的村,现在根本不需要村干部到场维持秩序,非常顺利地把班子选出来了,那些刚当选的村干部连夜开会谋划如何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容,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自治重心下移完全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村民自治的核心是什么?关键在于自治的基础和依据。现在农村的集体资产主要集中在村小组(自然村)一级,本质上是一个“熟人”社会,自治基础比较扎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在村小组(自然村)这种有共同利益基础、血缘宗亲关系的熟人社会中,虽然候选人之间有竞争,但往往更能信守选举规则,行为更有底线。实践表明,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方向是正确的,得到了群众认可,必须端正认识、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二、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三个整合”,统筹利用各类发展资源

当前,农村土地细碎化、涉农资金零碎化、支农力量分散化问题较为突出,必须加大整合力

度,做到聚沙成塔、攥指成拳,最大限度提升使用效益。

(一)关于整合农村土地。要着眼长远,以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努力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阳山试点情况看,简单地把每户二、三十块地确权,没办法提高耕种效率,进行流转或抵押、担保也不方便。另外,丈量土地需要相关农户在场,一户的土地可能需要丈量几十次,工作量大,也增加了土地确权的成本。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在深刻理解土地确权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积极引导相对细碎化的农村土地资源整合。可以鼓励和引导村民通过自治自决,在集体经济组织内置换、调整,使承包土地相对集中,然后再进行确权。比如,叶屋村、老鸦山村基本都是按每户一块旱地、一块水田地划分,按照一地一证的要求,每户最多办理两个证,使得土地流转和抵押便于操作,工作量减少,确权成本降低。

土地问题涉及到的利益关系从来都是复杂多样,确权工作绝不能简单地“一刀切”。目前,确权工作可能面临农业人口变化大、农地自然条件发生改变、农地用途被改变等问题,确权对已流转农地经营可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确权后,权利更有保障,流转形式更为多样,实际上增加了农地价值,可能会诱发承包权人与经营权人的纠纷,或者引发人少地多承包户与人多地少承包户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靠党委政府合理引导,还必须注重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的作用,靠村民自己解决。要本着合法合理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灵活处理各类具体问题,使确权颁证的过程成为防范化解土地矛盾纠纷的过程,既避免新的矛盾产生,又稳妥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关于整合涉农资金。虽然政府“三农”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项目繁杂,到处撒胡椒面,单个项目实际投入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由于项目标准不统一,规划不衔接,相互不通气,导致资金使用效益并不高。比如英德市九龙镇一年仅整合的农口资金就有600多万,这样计算十年就有6000多万。这些资金如果能够用好,将极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可现实却是农村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但涉农资金的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要切实把握政策导向,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统筹协调各项涉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和有机衔接,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社会发展、扶贫开发三大类,分别整合普惠性、非普惠性涉农项目资金。需要探索的是,普惠性的涉农资金能否由村级组织整合?比如,连南县群众反映,林地补贴由邮政储蓄银行发放,但银行以存款额低于100元、数额小、管理成本高为由,要收取3/年的管理费,可他们一年林地补贴才几元钱,群众对此意见很大。由此可见,对一些到户数额小、发放成本高的惠农补贴,如果由村级组织整合,就有可能为村里办一些实事。

(三)关于整合涉农服务平台。要看到,在资源力量有限的状况下,仅靠政府供给农村公共服务,难以满足村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要。整合服务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现有党政公共服务站所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类的公共服务,就是俗称的“七站八所”。就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而言,一些地区还比较薄弱,必须加强配套的服务体系建设,否则很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目前,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在乡镇建立起来,下一步要尝试把农业生产类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乡镇、行政村(片区)建立起来。

要把生产服务平台的整合,与建立各类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结合起来,在集体资产所在的单位建立经济合作社,防止出现经济合作社有名无实的现象。与推进供销社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行政村一级将合作社整合为经济联社,打造成为农民的的综合服务社。供销社本质与农村信用合作社一样,最初都是农民的经济合作组织,但现在发展方向有些“走偏”,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商业银行以后,离服务农业农村越来越远,而供销社也单纯朝着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坚持“返本出新”,推进供销社改革,探索把农业生产类服务整合到综合服务社中。

三、大力实施农业“三品”工程,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要提高品质、擦亮品牌,前提是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是提高组织化水平的问题。仅靠个体农户单打独斗,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也解决不了品质认证、品牌推广等问题。如果简单从抓农业生产、提供农产品的角度,那么采用工业化模式,依靠大型农业企业生产最省事。但实践表明,单靠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并不能把农产品的升值效益最大化传递给农户。必须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社,来推动农业的适度化规模经营。要重点研究如何把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民合作社运作机制,带动农民实行统一农资采购、品种选择、种苗培育、种植标准、技术服务、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同时,根据社员家庭经营和生活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各种专业培训,不断完善经营和服务。另外,支持合作社成立专业合作联社,打破单个合作社在资金、人才、供销信息等方面的瓶颈。有条件的合作社或合作联社,还可以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三品”工程,还必须破解资金难题。为此,要重点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要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同时,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另外,要做好推进“三品”工程的具体工作。从品种上要加强引导。今年,将在全市重点规划建设23个农业示范园区,推广新型高效农业品种。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要求,每个县(市、区)选择1-2个优势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每个镇结合自身实际,集中力量培育1-2个标志性农产品,促进农业结构改善,走出一条覆盖面广、带动力强、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在种植业上,要巩固和扩大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逐步更替沙糖桔产业,积极发展花卉苗木等高效种植业;养殖业方面,在继续发展生猪和渔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养殖草食动物,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推动农业发展,离不开稳定粮食生产这个基础性工作。明升体育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清远市是广东的农业大市,目前全市有基本农田374万亩,占全省的9.4%,位列全省第二。

但粮食播种面积只有268万亩,占全省的7.1%;粮食产量84万吨,仅占全省5.8%,粮食生产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现在,农民种什么主要以收益多少为标准,因此硬性要求农民多种粮食作物并不现实。但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加上国家的政策补贴,种粮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鼓励措施,以利益导向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特别是在全省粮食自给率仅为1/3的情况下,我们要自觉承担起粮食生产的责任,严格落实种粮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支农资金向种粮大户倾斜等政策,坚决杜绝耕地抛荒现象,严厉打击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增长,产量不断增加。

四、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遵循农村发展建设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相信群众有能力把自己的事管好办好。如果还是按照村建改造必须都由政府投资的旧思路工作,政府负担将是天文数字。这就需要我们切实改变思路,以尊农精神、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来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下一步,我们要以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功能齐全生活美为目标,进一步梳理好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要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抓住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契机,加快镇村道路、河涌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要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要结合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根据不同情况,严格执行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对确已失去使用和利用价值、且有损村容村貌的老旧建筑,要坚决予以拆除。对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或有经营价值的旧宅,要区别处理,有条件的可交由集体进行管理经营,比如发展乡村旅游,避免造成对乡村文明的“建设性破坏”。要做好规划提升工作。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村庄规划覆盖率要提升到70%以上。我们要结合实际,做到因地制宜、规划先行。要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导。要注意保留乡土味道,合理定位村庄特色,对山水特色鲜明、建筑风格独特的自然村落,尽可能在保留村庄原有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避免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

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头、不断接力抓到底。今年完成253条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年底前建成76个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开美丽小镇建设。美丽小镇建设要以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主体开发相结合。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形成政府引导和群众自主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方面,要制定分阶段的考核评价机制,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好的村庄,采取评比模范村、以奖代补的方式等给予鼓励。另一方面,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要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以农民为主体,循序渐进地推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政府引导变成政府主导。一旦变成政府主导,美丽乡村建设又会成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博弈,出现“你让我干你给我钱,你不给钱我就不干”的现象,导致新矛盾出现。

五、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组织化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村人口多、人均拥有资源少。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过程。

目前,相当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农村,赚钱在城镇、消费在农村,个人在城镇、家庭在农村,年轻时在城镇、年老时在农村。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减少农民、促进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和集中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城镇发育尚不充分,综合承载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户籍制度表面上看放开了、门槛降低了,但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配套没有跟进,同时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也会让部分有意愿进城的农民望而却步。因此,我们要在尊重群众意愿、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一方面,要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农民进城的顾虑之一,就是能不能享受和普通市民一样的待遇。要逐步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探索实行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挂钩,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统筹解决进城农民在劳动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社会养老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进城农民的权益问题。我们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工作的基本准则“三个基本”底线不动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实践,着力保障农民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者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原有的权益,努力使农民带着权益进城,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民要进城,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必须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我们要打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要发展的农业是具有现代科技含量、产供销一体的农业。这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谁能种好地”、“谁能把种出的产品卖出好价钱”等问题。要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支持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参与,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能力培训。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有潜力的农民发展为专业大户,吸引有志于农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走家庭农场经营、合作经营、产业化经营之路。特别是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脉络,扶持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直接进入农产品销售环节。现在,农村中懂电脑知识、有条件购买电脑设备的农户不在少数。要积极发挥“特农网”等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引导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供求信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强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抓住农村信息化的机遇,把打造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前提。

六、以增强造血能力为突破口,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要充分认识到,开发性扶贫,本身也是经济工作,必须运用发展市场经济的思维和办法,不能过分依赖政府。过去,一些地方扶贫工作队一撤,村庄就返贫,就是因为仅靠政府主导、工作队推动,贫困村自身没有形成造血能力。巩固第一轮扶贫开发的成果,必须充分借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配置资源,真正实现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怎样才算是造血式扶贫?如何借助市场手段实现造血式扶贫?对这些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

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与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相结合,通过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激发农民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叶屋村、老鸦山村通过盘活村集体土地,增加集体收入,带动村民致富,就是鲜活的案例。因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关键还是用好集体土地,这是下一步变“输血”向“造血”扶贫的重要突破口。二是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三是实施带动式扶贫。结合农业“三品”工程,启动实施产业帮扶项目,鼓励重点帮扶村建立农业合作社、互助社,力争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以上比较规范的合作社,每个贫困户加入一个合作社,带动贫困农民稳定增收。四是完善考评机制。探索完善扶贫成果评价办法,形成较为科学的“造血指数”,客观衡量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脱贫程度,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在此基础上,认真抓好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要善用政策机遇,勇于改革创新,从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统筹扶贫资源,整合扶贫力量,完善扶贫机制,构建政府、行业、社会、群众“四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闯出一条新路。

七、加强生态建设,创造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推动生态建设,既要靠思想发动又要靠利益引导。尤其是山区,更要注重利益引导,没有实际效益而硬让农民参与生态建设,不现实也难以持久。怎样给农民利益?需要政府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也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研究如何把生态保护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型产业。

要继续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重点推进碳汇造林、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开展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科学划定森林、林地、湿地、物种保护等生态红线,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着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自然增长机制,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建立完善森林碳汇交易、森林资源限额采伐管理等制度。

要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我们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拓宽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重点推进清新和英德水利示范县建设任务。要继续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加快连山德建水库、连江流域防洪减灾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的进度;要着力推进一批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小型灌区改造项目,切实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积极研究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每年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

 

相关附件

机关党建 他山之石 专题专栏 政研人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