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贵州省实施教育“9+3”计划

来源:中共贵州省委政研室发布日期:2014-08-11【浏览字号: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实施教育“9+3”计划,明确了巩固9年义务教育、实施3年免费中职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三大目标,直指全面小康教育“短板”的关键和软肋。

一、探索建立健全“控辍保学”的工作机制

(一)以县为单位确保目标实现。实行“控辍保学”县级政府“一票否决”制。落实县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等“七长”责任制,推广小学毕业班整班交接到初中学校模式。力争到2015年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8%,初中控制在28%以内,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

(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作长效化。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学籍管理制度,对每一个少年适龄儿童建立电子学籍档案,实现动态管理。建立辍学通报制度、辍学学生报告和动员复学制度,实行学期通报和年度辍学率通报制度。健全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完善督导评估机制。

(三)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教育。探索实施基层干部定人帮扶措施。截止2012年底,贵州省现有小学教师197094人,全省共有乡(镇、街道、社区)1609个,村(居)19269个,以乡级平均出30名干部,村级平均出5名干部计算,则全省小学教师和乡村级干部可达34万人,平均每人帮扶4个留守儿童就能实现帮扶全覆盖。

二、探索建立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运转机制

(一)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抓紧编制符合贵州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适时出台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制度框架上进行谋篇布局。以职教城为载体,重点在大中城市和人口大县办一批实训设备完备、教育质量较高的职业技术学校。

(二)学校办到园区去,专业围着产业办。围绕“四化同步”和“两大战略”,特别是白酒等“五张名片”和煤电磷等“四个一体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重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化、差异化办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政校企合作”、“订单办学”,学校建到产业园区去,实训车间建到职校来,专业围绕产业办,毕业就近找工作。

(三)营造像重视普教那样重视和支持职教的氛围。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建立良好导向。加快职业教育投入资金到位,提高分配和使用效率,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落实细化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积极争取8个对口帮扶城市分别援建一所高水平的职业学校。

三、探索建立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由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牵头,会同教育、国土、财政、税务、民政、金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每年对《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二)抓好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提高民办教育办学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避免因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积极为民办学校牵线搭桥,帮助选配优秀校长和教师,并对民办学校实行年检制度,优胜劣汰。结合实际编制地方《民办教育发展和布局规划》,将民办教师纳入各地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适度提高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准入门槛。

(三)抓好民办教育的协调发展,扩大民办教育办学比例。协调发展民办教育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领域齐头并进,重点鼓励、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各类民办职业技能、岗位培训,鼓励企业集团和民间资本兴办民办独立院校。力争到2015年,民办教育覆盖全省学前教育的38%、义务教育的10%、高中阶段教育的15%、高等教育的5%以上。

四、探索建立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学校布局应超前规划。城镇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安全保卫、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应向教育倾斜;城镇科技、文化、建设等公共政策制定,应有利于教育发展;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将学校建设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验收、使用。制定出台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体和小城镇建设配套建设学校的具体办法和保障措施。

(二)应提高农村末端教育的质量。一是按照“小学到乡(镇)、初中到县城、高中到城郊,保留和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和“公平优先、就近入学”的要求,保留和恢复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发展“小规模学校”,采取特殊政策加以扶持。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正常运转。二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标准化建设为切入点,做好农村闲置教育资源转化利用,配好宿舍、食堂、厕所和洗浴等必须设施。三是实施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优先向村小和教学点输送优质资源,用同步课堂的方式,带动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三)统筹安排城区学校建设。调整中小学校点布局,在市(州)中心城市和县城加快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学校,尽最大努力增加学生学位。采取置换和居民搬迁等方式,扩建原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小学,扩大办学规模,或将高中搬迁郊区,利用原教育资源办小学、初中。

五、探索建立健全教育支撑要素的有效机制

调研发现,我省很多学校本来就缺教师,教师精力不能集中在教学上,每天操心得更多的是为学生做饭的问题,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一)加强队伍建设。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大“特岗教师”、“国培计划”力度,争取3年内达到国家生师比平均水平。探索建立区域性和全省性的优秀骨干教师师资库,建立城乡之间教师流动机制,实行教师联聘、动态管理、优化师资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大力实施“贵州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加强教师队伍作风建设。由财政列支,面向全国、全省招募1000名优秀退休教师到县级义务教育担任辅导老师,缓解县级缺少优质教师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把省65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盘子,同时实行中职特岗教师计划,每年5000人,连续实施5年。

(二)增加教育投入。实行根据学生人数和生均教育经费划拨办学经费制度,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发行教育彩票或教育债券,在城市新区建设中继续完善教育税征收。加强13亿元“压缩的5%行政经费”资金用途监管,确保被压缩的经费足额投入到教育中。将“营养餐”纳入公共财政支出,实行以县为单位“统招、统购、统配、统送”。

(三)提升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定期对各校的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进行考核评估。改革教育课程设置,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重点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促进教育向综合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相关附件

机关党建 他山之石 专题专栏 政研人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