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学者

广东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深化改革的设想

来源:杨勇(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产业与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发布日期:2014-07-11【浏览字号:

 2007年以来,广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进“产业技术路线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工作,七年来,广东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收获颇丰,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的理论模型和制定流程,为全国多个省市、甚至军方所借鉴学习,而且还围绕建设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技术路线图,并面向社会发布,这些工作无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引起了地方政府、产业界和企业的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和高度评价,但同时也为后续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化解压力、应对挑战,下一步的改革创新就显得势在必行。

笔者从管理机制、影响与成效评价、领域选择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功能与商业模式创新等五大方面逐个对广东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其深化改革的若干思路。

一、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管理机制

从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的时序来看,笔者以为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管理可分为制定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即指在产业技术路线图项目申报以后、正式召开市场需求分析会议之前的管理。这个期间的管理主要包括:(1)项目申报成功后的合同审核、签订与管理。(2)界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范围和边界。(3)组建包括领军人物、顾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秘书人员等组成的工作团队。(4)建立工作团队管理原则,对团队成员提供有关技术路线图概念、背景知识、制定程序和过程等方面的培训。(5)收集各类相关资料汇编成册或建立数据库,以为后续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提供依据。(6)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详细工作方案、明确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思路、分工和任务。(7)依据即将制定的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咨询相关专家学者意见,设计可统计的、全面的、简洁适用的调查问卷。(8)编制研讨会筹备工作方案,确定会议主持人、参会人员、会议时间和地点、详细的会议流程、会议前的资料和设备筹备等。中期管理即指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工作启动以后、向社会发布之前的管理。这个期间的管理主要包括:(1)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分别筹备并组织召开包括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研发需求、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等多场研讨会。(2)对相关问卷进行设计、发放、回收、分析整理。(3)各次会议研讨相关资料的收集、总结和关联分析等等。后期管理即指产业技术路线图向社会发布之后的管理。这个期间的管理主要包括:(1)对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发布机制、发布方式的管理。(2)大范围收集反馈信息,分析影响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执行因素,把握产业技术路线图成功的要素和障碍,评价和验证产业技术路线图,并及时完善实施计划。(3)与未来若干年的科技项目申报指南挂钩及路线图的复审与更新的管理。

七年来,在多个产业技术路线图项目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特别随着对各路线图工作团队成员的前期培训逐步系统化后,前期和中期组织管理工作已趋完善,近两年来越发有条不紊。而后期管理工作则显得无章可循,这主要体现在多个产业技术路线图成果的发布最终是以一本书的形式呈现,后期如何去评价和验证、如何制定实施计划、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发布以最大范围地扩大受众面等工作几乎都戛然而止,而与科技项目申报指南挂钩以及路线图的复审与更新的管理工作比重更是偏小。

我们知道产业技术路线图形式上更似一项中长期战略规划,时间跨度比较长,因此,很难保证其在执行过程中的环境等因素与制定时预测的情况相一致。而如果存在整体性系统偏差,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旦错误,其导向作用将对产业甚至区域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从而错失产业发展良机。因此,在中后期管理工作中,我们务必时刻提高警惕,加强评价和验证,以确保产业技术路线图所指出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重点以及发展路径是基本正确的。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或路线图的执行情况与设定目标差距较大,就需要对路线图进行复审和更新。而这种复审和更新又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周期性复审和更新,即定期组织专家进行修订;另一种是实时复审和更新,即一旦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剧烈变化,或者执行情况与设定目标差距较大时,就需要马上对路线图进行修订。

与此同时,由于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体现企业、产业发展和政府公共诉求的一种表达形态,它能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研发、市场实现之间的关系,因此,若能采取更规范的方式与科技项目申报指南紧密挂钩,将可以更好地推动科技管理工作。因此,面向全省多个行业、涉及多个环节的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从立项、编制、发布、更新、修订、应用等多个环节建立覆盖全流程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性的产业技术路线图管理办法和指标明确的评价体系,促进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转为常规性长期工作,可有效推动产业技术路线图与科技管理的紧密结合,实现产业技术路线图在全省产业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

另外,为扩大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受众面,有必要建立产业技术路线图发布平台。(1)发布平台建议设定为IPADIPHONEWindows系统等多种终端显示形式,以方便更多用户通过各类终端的新闻、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并作出实时回应。(2)通过平台向社会公开路线图成果,使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无需花费成本就能轻松把握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定位。(3)通过平台向社会公开路线图工作团队领军人物、顾问专家、核心成员的相关信息,包括这些人员的工作单位、专业领域、研究成果、联系方式等,这不但有利于社会同行的监督评判,对工作团队形成适当的压力,以督促其认真负责地制定好产业技术路线图,同时也有利于存在关键技术攻克需求的企业降低市场搜寻成本,找到更优质的专家或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4)通过平台建立路线图信息反馈渠道和交流论坛,不定期吸收社会外围和路线图制定工作团队成员反馈信息,通过综合整理,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内外部环境变化,为路线图复审和更新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依据和更广泛的工作团队配备。

二、产业技术路线图的领域选择依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和康宁(Corning)公司先后采用了技术路线图这种新型管理工具,用于分析未来市场对其产品和技术的发展需求,识别他们在产品生产和工艺制作过程中可能忽略的一些重要的技术元素,以利于战略性技术或产品研发的科学投资决策,这是技术路线图的最初表现形式,即产品技术路线图。而产业技术路线图最早则起源于1992年的美国国家半导体产业技术路线图(NationalTechnologyRoadmapforSemiconductorNTRS),其后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几乎都是以其为模板来制定的,主要用于对相关产业(或行业)整体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而产业技术路线图不同于产品技术路线图,它的制定过程往往汇聚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联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官、产、学、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其发布的最终成果基本代表了路线图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技术、市场等)方向,是引导当地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决策参考。从演化历程来看,技术路线图可认为是一种针对某个具有战略意义领域的产品(产业/行业)发展集成战略管理工具与技术规划工具,而利用这个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效益最大化,因此,选择好相关领域来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考虑到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时的高额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更考虑到路线图制定后能否对各相关产业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到目前为止,广东已经制定和正在制定的产业技术路线图达40多个,既涵盖了如建筑陶瓷、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领域,也涵盖了如LED、生物医药、平板电视、卫星导航等新兴产业,覆盖面较广。那么,这些产业或行业是否是广东最具战略意义,需要大力发展的领域呢?从七年的实践来看,好似这些产业的选择更多来自于科技主管部门或路线图项目组少数精英对广东产业发展的自我认知,至于其是否非常有效地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化配置到广东目前存在重大技术瓶颈或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技术领域,制定后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否将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有指引作用等方面考虑的依据,仍表现得比较欠缺,因此,这方面的管理就需要加强和完善了。

第一,建议由产业技术路线图主管部门在官网上发布《关于征集XX年度广东省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领域建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限期征集相关建议。《通知》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其中指导思想需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基本原则需以“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向应紧扣国家和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社会民生科技,助力创新型广东建设”等为根本,同时,应指出路线图的领域选择应侧重于目前存在重大技术瓶颈或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技术领域,且路线图的制定应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有指引作用。在将征集对象确定为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及相关单位后,制作好规范化且易于进行统计分析的建议征集表格,最后明确建议征集表格的回收方式、截止日期与相关联系人(联系方式)等。

第二,制定规范的产业技术领域遴选流程,并按章严格执行。遴选流程包括产业技术领域的初步筛选、专家研讨、甄别遴选、指南发布等四个阶段。在完成建议征集后,通过统计分析和归类筛选,即形成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领域建议初稿,完成初步筛选。在专家研讨阶段,专家选择的范围和层次是否具有科学性很重要,建议主管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科技部门邀请五类专家就初步筛选阶段的初稿进行研讨。这五类专家包括科技主管部门中主管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农业、服务业和发展规划等相关处室的管理专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相关技术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熟悉国家、中央各部委和广东省相关政策、了解短期内国家支持发展各类产业情况的政策专家,全面掌握广东各大产业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软科学研究专家,以头脑风暴的研讨模式,综合上至中央下至广东政策要领,同时形成多种观点的相互印证和碰撞,全面探求、准确把握未来的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现有的技术基础,从而可在多元化视角下得出更贴近实际、更科学合理的研讨结论。在甄别遴选阶段,建议根据专家研讨阶段可能取得的预期成果,预先构建一套客观的、科学的专家讨论意见评估体系,依托此评估体系,对研讨意见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名,并依据排名结果进行最终的甄别遴选,确定当年广东省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的产业技术领域。在指南发布阶段,根据已确定的产业技术领域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专项申报指南,列入当年省科技计划,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申报。

三、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功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由于其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发展前景不明朗;标准体系不健全,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其快速发展需求等特征,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未跨越“死亡之谷”。广东以产业技术路线图为工具,集聚全国相关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各层次专家学者在LED、卫星导航、稀土新材料、工业机器人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展开研究,形成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尤其在由省科技厅主抓的LED产业领域,产业技术路线图更是依时依势进行了更新,据相关研究知,LED产业技术路线图对全省LED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产业技术路线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否真的起到重要的功效呢?笔者认为不尽然。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工具不适宜做产业技术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的,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在行业主流关键技术还未出现以前,各类破坏性技术层出不穷,如何从海量的破坏性技术中甄别主流技术这将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根据常规经验,产业技术路线图项目从启动至结束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似乎更符合摩尔定律,这一长一短两个周期,导致产业技术路线图预测的技术发展走势还未全面理清,真实的产业技术发展却可能已经偏移了最初路线图头脑风暴的方向。第二,产业技术路线图现有的制定方法决定了它难以成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工具。现有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是需求导向的,即以未来市场需求为先导,进而找出为满足市场需求而需要攻关的产业共性技术瓶颈。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破坏性技术更多是以供给为导向的,其目标是为了寻找“利基市场”(NicheMar?ket),从而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领这些市场,以最大限度获取收益。显然,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劣势就不言而喻了。当然,对一般传统产业通过维持性创新方式推进转型升级发展而言,现有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是值得信赖的,但如果因为这种科学性所产生的效果,就将其一股脑儿地嫁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上,这种思路就值得商榷了。

笔者以为,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发展期的特征,产品技术路线图的制定似乎比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效果更佳。这是因为:第一,培育发展期,在具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整体规律难以把握,要找出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共性技术瓶颈就更是难上加难。但通过具体企业的研发成果及研发构想,再辅之以丰富的市场经验,打开利基市场之门,其可行性似乎更大。第二,破坏性技术更多属于行业关键技术,而非共性技术。其瓶颈性、时效性、重要性和核心性的特征,决定了它的成功研发将对具体企业的跨越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它的商业机密性更强,因此产品技术路线图更行之有效。

四、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影响与成效评价

早在2004年,科技部就已经以译丛等内部资料的形式在推广技术路线图,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诸多专家也积极发文从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给予了回应,但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的实践工作却未真正启动,而在接下来的2年内,地方省份的科技主管部门响应微弱,导致出现国家层面竞相奔走宣传推广,地方层面一片沉寂的“一冷一热”现象,这也为广东科技主管部门创造了先机。从广东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实践探索看,2007年,广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路线图工作,通过后续40多个路线图的规模化、密集式推出,以及其对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提供的科学决策支撑,广东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赢得了上至中央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下至各省市网站、传媒杂志等各类媒体的一致好评,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示范效应。七年来,广东省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工作在强化创新网络建设、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理清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支撑政府科技管理以及促进产业技术路线方法在广东省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这些成效更多地体现在定性的描述上,无法通过更加细化、精确的数据量化出来,让人虽然知道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好”,但是难以知悉利用产业技术路线图这种科学的方法最终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产业技术路线图七年来的“硬伤”,也是诸如河北等多个省份前几年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搞得轰轰烈烈,到现在则已偃旗息鼓的原因。用他们的话来说,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值得学习,特别是对于因制定路线图而组成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功率大增;对科技厅组织项目申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参与制定路线图相关企业的技术攻关大有裨益;但是对非参与单位的作用比较小、辐射面不广,对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和经济效益无法彰显出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那么,能否收集、整理相关的抽样统计数据,借助适当的计量方法,对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成效实现定量化测算呢?如若能在下一阶段建立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再融合相关计量方法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那么将既能有效评价受评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绩效水平,又能通过设定相关阈值来判断该产业技术路线图运行情况是否良好。因此采集相关数据就成为决定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根据笔者初步思考,这些数据大概可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为市场效益类,主要评判产业技术路线图技术获得应用及进入市场情况,以及预期市场目标的实现程度。第二类为技术效益类,主要评判技术壁垒突破情况。第三类为产业效益类,主要评判产业研究水平的提高程度、产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情况、产学研合作研发能力变化情况、产业战略共享情况、产业技术转移能力提高情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情况、产业总体目标实现情况等。第四类为其他效益,主要评判内外部环境预测的准确性、风险预测情况和资源保障情况。第一类和第二类更多着眼于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否真正把握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契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基础、准确预测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第三类更多着眼于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否准确把握产业共性技术瓶颈,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布机制,以更高效率扩大产业辐射面,带动更多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这是科技主管部门抓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初衷,是有效评价产业技术路线图绩效的关键环节,下阶段务必引起重视。第四类更多着眼于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否准确预判未来的实施环境,为顺利执行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保驾护航”。

五、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商业模式创新

广东产业技术路线图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特别自2011年以来通过将实践工作梳理、归纳、提升,最终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基于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发展创新分析模型(如图1),意即以政府为发起人的广东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是以提升广东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最终目标的。围绕这个最终目标,便演化出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产业体系中的产业创新体系、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体系等三大子体系的建设,尤其是产业创新体系中官、产、学、研、中、金等多元创新主体间的系统性、有机交互所形成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推进,当然,特定的本地制度、政策与产业环境及相关的其它外在环境因素通过作用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过程能够影响产业体系的发展。同时,理论研究表明,这个模型集中展现了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下存在的,体现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和体现需求拉动的商业模式创新两类不同的创新渠道,这两种渠道共同作用,则促进了产业体系的升级和发展。

1基于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发展创新分析模型

从已经制定出来的多个产业技术路线图来看,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下的技术创新推进有声有色,特别是在2005年就已经启动的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支撑下,很多的产业共性技术壁垒取得了空前的突破,然而,商业模式创新的推进工作却显得相当平淡,甚至可以说这种创新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产业化技术比重偏低。访谈参与路线图制定的多个工作小组了解到,部分产业技术路线图设定的近中长期攻关的共性技术更多停留在前沿技术层面,而在实施技术攻关后,能快速产业化的共性技术比例较小。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决策参考建议较少。这更多因为广东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在还处于探索成长阶段,近两年的船舶配套、稀土等产业技术路线图就开始有商业模式创新建议的内容就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这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中有必要尽快解决。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定好调子。在研讨会议召开和调研问卷发放前期,尤其是在技术壁垒研讨会即将召开之际,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团队务必事先告知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在突破后,大部分能实现产业化,小部分能处于国际前沿,从而做到既可以辐射带动当前产业发展,又能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实现“扬长补短”。

第二,大力加强对策建议的研究工作。产业技术路线图绘制出来以后,在产业链研究边界范围内各环节、各领域近中长期需要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一目了然。而如何实现技术突破,就需要更好地从创新商业模式的对策研究入手。一方面,可从机制、政策等角度切入,优化技术攻关的软环境。另一方面,可从人才、资金等角度切入,改善技术攻关的硬支撑。这就要求在全球视野下,加大相关产业全球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制定工作,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平台的搭建与信息交流工作,并使产业技术路线图与人才开发路线图有机对接,从而在科技金融平台支撑下,实现技术的攻关与产业化,努力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加速科技与经济的高效结合。

相关附件

机关党建 他山之石 专题专栏 政研人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