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研报告

走“一体两翼”创新之路 支撑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发布日期:2014-01-09【浏览字号:

  当前,我省科技创新正处于  阶段性转变的关键时点。我们认  为,要走以重大产业技术集成创  新为主体,以有条件的原始创新  和对某些国际领先技术的消化吸  收再创新为两翼的“一体两翼”  科技创新之路,推动全省创新能  力大跨越大提升。 

  一、总体判断:通过市场机  制配置科技资源,带动全省科技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型产业  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  的四支科技创新生力军 

  一是市场配置科技资源效率  较高,基本形成企业为主体、市  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2012  年,全省研发经费1236亿元,研  发人员50.6万人年,发明专利申  请量6.04万件,其中超过90%  发经费来源于企业,超过85%  发人员工作在企业,超过70%  利产生于企业。特别是深圳,实  现了“六个90%” ,即:90%的研  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  人员工作在企业,90%的专利产  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设立  在企业,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  土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  龙头企业承担。 

  二是科技型产业迅速发展,  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  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07-2012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了一  番,2012年突破4万亿元,占全  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 30%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  源汽车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迅猛,总产值从2008年的8200  亿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5 万亿  元,增长了1.8倍,占全省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超过14%;创新型产  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深圳移动  互联网、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  中山健康科技等3个产业集群列  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  点,广州北斗卫星导航等11个省  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工作  已经启动;全省21个高新区以占  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  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  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三是形成了四支具有广东特  色的科技创新生力军。 (1)大型  骨干科技型企业创新团队。这类  创新团队由所在企业投入巨资组  建,瞄准行业或产业链的核心关  键技术开展自主研发,技术研发  水平处于国内或国际领先,科技  成果转化率高,市场占有率大。  2)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研发队  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高新产业  园区、科技孵化园区和专业镇,  依靠市场集聚和政府支持,瞄准  专业化细分市场的重要技术环节  开展技术研发,并借助中小板、  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实现了科技  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企业迅速成  长壮大,细分市场占有率高。  3)新机制源头性技术科研机  构。这类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深  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采取  “民办民营” 、国有民营民营  国助”等运作机制,聚集了一大  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瞄准国际  国内新兴源头技术和尖端技术开  展自主研发,并以面向市场实现  产业化为目标,占领新兴产业和  行业发展制高点,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巨大。(4) 省部院  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从2005  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与科技  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开展产  学研合作,引进国内外科技领军  人才和创新团队,对准企业创新  需求,组织核心技术攻关。 

   二、突出问题:重大关键核  心技术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  强,企业创新活力不够充分,科  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 

  第一,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  求看,重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不  足是最突出的瓶颈。2012年,高  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R&D  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 为2.0%  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具有核  心竞争力的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往  往达到5%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  利授权量占全省工业企业专利授  权总量的比例只有20%,而且大  部分为组合发明专利和改进发明  专利,体现原创性的发明专利较  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大部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  别人手中,例如,智能手机、平  板电脑的智能芯片进口率高达  90%以上,LED产业上游的外延  片、芯片主要核心技术仍被国外  垄断。总体上看,我省产业大而  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害  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特别是  随着全国市场日益开放,我省产  业发展的市场优势和先发优势已  逐步弱化,如果不突破关键核心  技术的瓶颈制约,产业发展就难  以赢得竞争新优势。 

   第二,从科技发展后劲看,  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是最突出的短  板。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和科  研院所基础较差、底子较薄。虽  然我省和江苏拥有“985”工程高  校的数量相当 (都是 2 所) ,但  211”工程高校我省只有 4 所,  而江苏有 11 所,差距很大。同  时,我省科研院所普遍“小、  弱、散” 。二是重大基础研究平台  建设滞后。我省拥有国家级一级  重点学科 5 个,而江苏有 34 个,  浙江有16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实  验室19个,而江苏有32个;国家  级工程中心 18 个,而山东有 30  个,江苏有25个。三是支撑原始  创新的高层次人才不足。以两院  院士为例,2012年,我省高校两  院院士仅有25人,不及南京大学  33 人) 一所学校的拥有量;全  省“千人计划”入选者百余名,  不足江苏的2/3。四是基础研究的  投入不足。虽然我省研发经费支  出居全国第二,研发人员居全国  首位,但投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  究仅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2.6%  7.2%,与北京 (11.6% 24.3%  相比,差距甚远。

    第三,从创新主体看,企业  创新活力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  具体表现在:科技型企业比例偏  低;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  动的企业比重偏低;企业研发经  费投入强度偏低。

    第四,从体制机制看,科技  与产业“两张皮”问题仍然突  出。有两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好:一是科研评价机制存在  偏差。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业  绩评价往往偏重于论文、著作、  课题和获奖,缺乏对科技成果转  化和产业化的考核评价,普遍  “重课题、轻应用” 、重研究、轻  转化” ,不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  产业化。二是财政科技经费投入  产出效益不高。科技经费管理制  度和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立项评审,轻绩效管理”问题突  出,往往由科研机构申报编“故  事” ,再由政府部门定项目、分  钱。这种做法,导致财政科技经  费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容易产生  寻租牟利的不法行为。 

  三、我省科技创新正处于重  要转折时期,要走“一体两翼”  科技创新之路 

  我们认为,广东科技创新总  体思路是:以重点产业技术集成  创新为主体,以有条件原始创新  和对某些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为两翼,大力实施  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  广东,支撑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体两翼”是这个思路的核  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广东实施创  新驱动战略的具体抓手。其基本  点就是在创新形式和路径选择  上,要以重点产业技术集成创新  为主体,以有条件原始创新和对  某些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为辅助(两翼) 。其着力  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着眼于掌握产业核心技  术,推动重点产业技术集成创  新。选择以集成创新为主体,是  现阶段广东实现技术跨越的突破  口,是我省科技发展路径的核心  主体和最优选择。我们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选  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  动性的重大战略产业,综合各种  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集成  创新,尽快形成若干个类似高速铁路、第三代无线通讯等有国际  竞争力的产品和重点产业,加快  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着眼于瞄准跟踪国际前  沿尖端技术,继续适度进行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客观上看,当  前我省产业技术的总体水平仍处  于跟随型的阶段,对我省紧缺的  国际前沿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是确保在未来一个  时期不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有  效手段。基于现实考虑,对于一  些在较长时期依靠目前自身实力  无法攻克的国际前沿高精尖技  术,仍然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  创新的办法,努力跟踪发达国家  技术发展。  三是着眼于产业未来发展,  在有条件的局部推动原始创新。  当前,在某些局部的产业领域,  比 如 , 在 第 四 代 移 动 通 信  4G),新能源汽车,超材料等领  域,我们与发达国家大致处于同  步阶段,至少不会落后很多,完  全有可能集中力量取得某些突  破。因此,我们要在有条件的某  些局部产业领域实行重点攻关,  加强部分源头性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我省  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奠定基础。  四、实施“一体两翼”科技  创新战略的政策建议 

  (一)组织重点产业关键核心  技术集成创新。要在现有的技术  条件和产业基础上,凝练科技创  新主攻方向,组织力量进行重点  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集  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重点  突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  备制造、LED、新材料、新能  源、生物医药等6大产业的核心  技术。一是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  业。要围绕新型显示、第四代移  动通信等优势产业,以及传感  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  业态,组织力量开展核心关键技  术攻关,力争形成具有全球竞争  力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群。  二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这是我省  产业技术领域的一个重大短板,  必须及时补上。要重点加强轨道  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中高  端数控机床、精密智能仪器等领  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高端装  备和先进制造业水平,尽快实现  进口替代。三是LED产业。要重  点突破LED外延及芯片制备、大  功率器件封装等关键技术,开展  白光 LED 光源系统集成及智能  化、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关键设  备及原材料的国产化等技术攻  关,进一步推动LED产业快速发  展,抢占国内乃至国际LED产业  发展的制高点。四是新材料产  业。要重点加强先进金属材料、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有  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特种  精细化工材料、新型稀土功能材  料、前沿新型材料等领域的共性  关键技术攻关,做大做强新材料  产业。五是新能源产业。要加强  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核能  等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  特别是要抓抢当前国际新能源汽  车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机  遇,充分发挥广州、深圳汽车工  业优势,组织力量开展动力电  池、整车控制和驱动电机等领域  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新  能源汽车上率先取得突破,实现  批量生产进入市场。六是生物医  药产业。要重点加强生物技术药  物、新型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  化学合成新药、诊断试剂、现代  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的关键技  术攻关,加强南海海洋生物技术  和产品的研发,加快提升我省生  物医药产业规模和水平。 

  (二)做大做强珠三角创新引  擎。珠三角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  的重心区域,也是“一体两翼”  创新战略落地的重点区域。要把  重大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到珠  三角,做大做强珠三角这一带动  全局的创新引擎。一是要突出中  心城市的创新功能建设。把珠三  角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  力的科技创新核心区域,带动粤  东西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形成  区域联动、协调推进的新格局。  二是要重点做强创新载体。要加  快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  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建设,做大做  强载体和重大平台,发挥辐射带  动作用,成为推动珠三角新一轮  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三是要突  出重大产业项目带动。加快引进  带动性强、辐射力广的重大高端  产业项目,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  技术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  高技术溢出效应,引导中小型企  业参与技术分工和产业配套,加  快提高区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原始创  新。一是要培育和建立一支原始  创新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国家  各项重大人才计划,加快引进和  培养一批包括两院院士、973   席专家、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  划、国家杰青在内的高层次人才;继续实施广东省引进创新科  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专项,引进用  好更多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积  极运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  然科学基金等创新平台,培养一  批具有重大原始创新潜力的青年  科学家。二是要加强国家级和省  级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中国  (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学  工程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  和企业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和平  台,开展具有世界前沿意义的原  始创新。鼓励高校充分利用国家  开展“协同创新计划”的契机,  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  设。三是要放手发展新机制科研  机构。重点扶持深圳光启理工、  深圳华大基因、东莞东阳光等从  事源头性创新研究的新型民营科  研机构发展,落实进口研发仪器  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并在申报承  担政府科研项目等方面与国有科  研机构“一视同仁” 。 

  (四) 合理发挥市场和政府  “两只手”作用。要找准市场作用  与政府作用的有效结合点,充分  利用我省市场发育较早、较成熟  的优势,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  省内外科技资源的主导作用,更  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合力推  动科技创新。一是要营造有利于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  要理顺政府、企业、市场的关  系,健全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  护、政府采购和环保监管等政策  法规,营造鼓励企业创新的市场  基础环境。要积极落实企业研究  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企业研  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改进企  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扩大企业  研发财税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和普  惠性,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二是要以省部产学研合作为纽  带,引导优质科技资源聚集广  东、服务企业。坚持“不求所  有、但求所用” ,充分借用  脑、外力” ,以科技成果、项目、  人才和资本等为纽带,深入开展  省部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  研机构与企业“无缝”对接,促  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是要提升  科技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扶持一  批大型骨干科技型企业做大做  强。要以高新区、工业园区、专  业镇为载体,加快建设生产力促  进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等科技公  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型科技企业  转型升级服务。要扶持大型科技  型企业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  验室、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  提高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能力,  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家技术标准  制定,努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  点。四是要扩大国际科技合作。  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  药、电动汽车、精密制造和节能  环保等国际先进技术,以项目、  科技成果和人才合作为纽带,继  续开展粤港澳重大产业技术联合  招标攻关,积极拓展与欧美、独  联体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技术合  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五)改革科研的财政投入和  评价机制。要创新政府财政科技  资金投入方式,从事前投入为主  转变为事中和事后补助为主,重  点支持前沿高技术研究、重大产  业技术集成创新和重要科技基础  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  的杠杆作用。要优化科技项目管  理组织流程,建立健全科技项目  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  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深化科  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重点  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  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  带动性。要加强对各类科技计  划、专项、基金、工程等经费  使用的绩效评价,以科研成果  产业化效果为导向,提高财政  科技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  全竞争性科研经费和稳定支持  科研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加  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有针对性  地加强原始创新研究。 

  (六)促进科技、金融、产业  深度融合。要以深圳、广州为重  点,加快发展多层次融资市场,  畅通VC(风险投资)、PE(私募  股权投资) 等投资渠道;积极推  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  板及创业板上市;规范发展区域  场外交易 (OTC) 市场,全面推  动 国 家 级 高 新 区 进 入新三  板”扩容试点,鼓励科技型企  业到“新三板”挂牌融资,引  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创新型企  业。要引导培育科技金融新业  态,加快发展科技银行、知识  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积极探  索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创投资  金共同投资企业的新机制,依  托 生 产 力 促 进 中 心 、 科 技园  区、孵化器、产业技术联盟和  行业协会等平台载体,加快科  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  技、金融和产业的融合互动。 

相关附件

机关党建 他山之石 专题专栏 政研人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