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研报告

强化广州深圳华南经济中心地位 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来源:省委政研室综合研究处发布日期:2014-03-10【浏览字号:

  广州、深圳是我省中心城 市,2012年两市GDP总和占全省 的 45.8%,占珠三角的 55.3%。 强化两市华南经济中心地位,形 成“双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 格局,对新阶段增创我省发展新 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一 个 定 位 , 六 大 功 能” :广州深圳双核带动的目 标取向 
  区域经济中心,是指在特定 的区域范围内,承担区域金融、 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多种功 能,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 中心,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 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对 照这个要求,广州、深圳要由我 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成为华南 地区经济中心,既有坚实基础, 又面临严峻挑战。在新阶段,广 州、深圳要明确“一个定位” ,即 都要以华南经济中心城市为目 标,努力成为带动珠三角、华南 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龙 头,联合港澳共同建设世界级大 都市区。 
  广州、深圳加快中心城市建 设,强化华南经济中心地位,要 注重提升“六大功能” :
   ——交通信息枢纽功能。拥 有快捷、立体、广泛覆盖、畅通 无阻的综合交通信息体系,是中 心城市集聚和配置资源的必要条 件。广州、深圳要以打造国际化 交通信息枢纽中心为目标,充分 发挥广州综合交通体系健全、深 圳对外通道发达的比较优势,通 过强化陆海空网络体系协作建 设、共建共享综合物流信息公共 平台、共同开拓国内外服务腹 地,确保人流、物流、信息流在 国内外顺畅流动,使广州、深圳 服务功能半径和辐射腹地从珠三 角延展至华南乃至泛珠三角,形 成横贯东西、连接南北、沟通海 内外的重要纽带。 
  ——实体产业集聚功能。当 前我国和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 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较强的实 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作支撑。从 我省的实际出发,广州、深圳作 为高端制造业基地仍有较大的发 展空间。广州的汽车、装备制 造、石化等产业基础好、实力雄厚,深圳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大、 竞争力强,均处于国内领先水 平。广州、深圳要以建设规模和 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基 地为目标,广州要在做大产业规 模上下功夫,大力提升产业素 质,深圳要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关 键,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共同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 能力强的产业,与珠三角乃至泛 珠三角形成资源互补、产业关 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 
  ——金融服务功能。现代金 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枢纽, 金融服务是一个城市成为经济中 心不可缺少的功能。广州、深圳 金融业方面各有优势,广州的银 行业、保险业等传统金融实力较 强,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取得一 定成效,深圳证券投资、基金等 领域的市场活力全国领先,深港 金融合作创新先行先试。广州、 深圳要以联合港澳建设全球性金 融中心为目标,广州要努力建设 全国性的银团贷款中心、资金融 通中心、产权交易中心;深圳要 依托全国资本市场优势,深化深 港金融合作,以前海深港合作区 为主要平台,努力建设各类金融 机构总部高度集聚的金融资产管 理中心、金融资源配置中心、金 融产品创新中心,两市共同形成 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层次的金 融市场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体系,为珠三角、华南乃至泛珠 三角地区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科技创新功能。中心城 市集聚了优越的科技人才、资 金、技术,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增 长极和动力源。当前我省经济发 展正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 换的关键时期。广州、深圳科技 创新方面各有优势,广州的科 技、教育资源比较集中,深圳自 主创新能力较强,拥有一批具有 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科研机构。 两市要优势互补,以开展多形式 的科技合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基 础研发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一批 新兴源头科研机构,引进和培养 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力 争在重点领域取得核心和关键技 术的重大突破,共同建成具有世 界影响力的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和 国家知识创新高地。 ——总部集聚功能。中心城 市是大公司或跨国公司总部、国 内外重要经济和金融机构的集中 地,是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 的中枢。目前广州、深圳的大公 司或跨国公司总部数量相对北 京、上海来说仍较少,总部集聚 功能不突出。广州、深圳都要从 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总部经济,广 州要大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吸 引周边省区大型国企、民企和央 企进驻,鼓励引进跨国公司、世 界500强企业,深圳要以吸引跨 国公司和国家级科研机构的研发 总部为重点,参与高水平研发活 动,共同打造富有特色的华南地 区总部经济集聚区。 
  ——辐射带动功能。拓宽发 展腹地是中心城市实现外溢效应 的必然结果。在地域分工上,两 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广州向 
  西拓展、深圳向东拓展的腹 地发展格局。广州、深圳要在现 有基础上,深化分工,加快形成 “双核驱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广 州主要以广佛肇一体化为核心, 侧重辐射带动珠江口西岸地区、 粤西地区、粤北的清远、韶关以 及大西南地区。深圳要切实增强 腹地拓展和区域紧密合作意识, 以深莞惠一体化为核心,侧重辐 射带动珠江口东岸地区、粤东地 区、粤北的河源、梅州以及湖 南、江西、福建等周边省。 
  二、策略与措施: 强化广州深 圳华南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抓手 
  (一)瞄准产业高端化,着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广州要加快推 进十大重点产业建设,到2016年 十大重点产业总规模超过4万亿 元,实现增加值超过 1 万亿元, 占全市 GDP 比重超过 55%。其 中,汽车产业整车年生产能力达 到 300 万辆,产值达 5000 亿元; 重大装备工业实现总产值5000亿 元,重点建设广州南沙海洋工程 装备制造、广州南车城市轨道车 辆维修组装基地等重大项目;精 细化工实现总产值3500亿元,重 点推进广石化、花都区花山日用 品产业园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 业实现增加值640亿元,重点建 设广州超级计算中心、京东商城 物联网基地等项目;发挥传统金 融、产业金融等方面的优势,重 点建设广发证券等一批金融总部 项目、中经汇通物联网高端金融 服务区等金融产业项目。 
  深圳要坚持打造以“高新软 优”为特征、更具国际竞争力的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把新能源、 互联网、生物、新一代信息技 术、新材料、文化创意六大战略 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 业,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大力发展现代 金融业,以前海深港合作区为平 台,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 区建设,深化深港金融合作,大 力吸引香港金融机构进驻,集聚 金融资源,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努力建设以金融创新、多层次资 本市场、财富管理、中小企业融 资为特色的全国重要的金融中 心。打造新兴服务业高地,培育 大型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动物 流产业集约化、高端化、网络化 和国际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 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市、电子商务 示范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建设。 (二)抢占技术制高点,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开展前沿技 术创新和重大技术攻关。关注世 界科技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在 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因工程、超 材料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取得 核心技术新突破,抢占科技创新 制高点。二是强化创新载体建 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各类实 验室和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 建设,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 提高。力争到2015年,广州R&D 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 以上,深圳R&D经费投入占GDP 比重达到4%以上。三是全力构筑 创新人才高地。坚持高水平培养 和高质量引进并举,完善人才政 策和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体 系,积极参与国家“千人计划” 以及省级科技领军人才引进计 划,利用深圳高交会、广州留交 会等平台,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 准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 四是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创新 体系。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外交计 划,多渠道多途径加强国际科技 交流合作。加快引进跨国公司、 国际研究机构在广州、深圳设立 研发中心,努力建成创新环境 优、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好的 国际创新中心。 
  (三)打造广州商贸中心和深 圳科技金融中心,增强面向国内 外的资源配置能力。从全国范围 内比较来看,广州最独特的比较 优势是商品贸易优势,深圳最独 特优势是科技金融优势。发挥这 两大独特优势,打造广州商贸中 心、深圳科技金融中心,是提升 两市竞争力的一个重大抓手。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 ,近代 以来就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国内外 商品贸易中心。广州要立足强大 的制造业基础和配套齐全的商贸 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建设国际 商贸中心。重点是利用信息化手 段改造提升传统批发商贸行业, 实现网络交易、融资结算、区域 交割、专业配送的一体化电子商 务交易,并在此类基础上形成国 际国内认可的广州价格体系, 提 升国内外资源配置的话语权。 
  深圳作为新兴移民城市,人 口和文化多元且富于创新,拥有 全国创业板资本市场,要以建设 国际科技金融中心为目标,重点 加强创新资源与资本市场的对 接,支持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发 展。同时,在技术成果转化、推 广应用等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通过创业投资、 增信贴息、 贷款风 险补偿等方式, 形成以社会资本为 主体的技术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 
  (四) 以重大平台建设为抓 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 加快推进南沙新区开发建设。把 南沙新区作为广州的“一号工 程” ,加快发展航运物流、装备制 造、科技创新、商业服务和旅游 健康等主导产业,引进一批总部 经济、金融、城市综合体等项 目,争取到2016年形成1个以上 千亿级产业集群、4个五百亿级 产业集群,培育8个百亿级的龙 头企业。二是推进前海大开放大 开发。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 向世界,构建引领国际经济合作 与竞争的开放高地。加快落实国 家批复的各项政策,创新跨境人 民币和境外股权投资业务,在创 新型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要素交 易平台、全球物流枢纽型城市建 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吸引 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及各类功 能性机构,争取推进自由贸易区 新试点。三是加快推进中新广州 知识城建设。实施知识城三年大 发展行动,加快形成知识经济产 业体系,建设院士专家创新创业 园、物联网新城等八大产业聚集 区,培育新材料、电子商务、节 能环保等三大百亿级产业基地, 推进腾飞科技园、阿里巴巴中国 智能物流骨干网华南核心节点等 龙头项目建设。 
  (五)深化腹地拓展分工,形 成“双核”带动发展格局。广 州、深圳要按照不同的腹地发展 方向,深化地域分工,加快形成 “双核驱动”的发展格局。广州要 重点建设“四圈一带” :一是珠三 角城市群区域合作圈,以广佛同 城化为重点,全面加强与肇庆、东莞、中山、惠州等周边城市深 度合作。二是粤东西北辐射带动 圈,依托产业转移园区,在做好 对口帮扶梅州、清远、湛江的基 础上,加大对韶关和粤西地区的 辐射带动。三是穗港澳区域合作 发展圈,积极申报粤港澳自由贸 易区, 以南沙新区为重点推动CE? PA项下的穗港澳现代服务业全面 合作。 四是泛珠三角合作发展圈, 推动彼此加快发展、 协调发展、 可 持续发展。 五是高铁经济带, 以建 立高铁城市联盟为重点, 构建新型 战略性地方合作伙伴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自身发 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从 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深圳与珠 三角乃至全省其他地区的经济联 系过于松散,辐射带动的作用没 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未来要实施 “外溢式”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与发展腹地的紧密合作和无 缝对接。一是继续推进深莞惠融 合发展。制定实施深莞惠区域协 调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接壤地区 土地利用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坪 新清合作示范区开发建设,打造 珠三角区域合作样板。二是完善 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深 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推进与汕 尾、潮州、湛江、河源等省内产 业转移园区的规划建设。创新飞 地经济合作模式,引导外省深圳 产业园发展,为拓展国内市场打 造平台。三是打造以深圳为核心 的特区经济带。以厦深高铁、深 中通道、深茂铁路、港珠澳大桥 的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汕头-深 圳-珠海特区经济带,形成推动粤 东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构建 珠江两岸联动发展新格局。 
  (六)深化战略合作,推动广 深功能和优势互补。2013 6 月,广州、深圳签署了战略合作 框架协议,广州、深圳要以此为 契机,实现功能互补,紧密合 作。一是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加 强两地与香港等国际金融市场合 作,共同集聚高端金融要素资 源。支持两地银行、保险、证券 公司等金融机构相互设立区域性 总部、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发 展。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发 挥两地科技创新优势,支持两地 科研创新平台、产业、高校和科 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筹建科研 共同体,合作申报国家级课题和 重大科技专项,共建一批世界前 沿研究中心、国际联合研究基地 等高端研发机构。三是加强海空 铁航运领域合作。加强广州港、 深圳港的合作,加快与周边区域 合作建设“无水港” ,共同建成我 国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国际 出海“大通道” 。加强白云机场和 深圳机场的战略合作,共享国内 外航线资源。四是加强教育和人 才工作合作。鼓励两地人才相互 流动,共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支持在穗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职业教育机构赴深创办特色 学院和新型研究机构。

 

  

相关附件

机关党建 他山之石 专题专栏 政研人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