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研人园地

韩愈在袁州

来源:胡鸿(云浮市云城区委办副主任、区委政研室主任)发布日期:2014-11-11【浏览字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读初中时,第一次学习韩愈的文章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古诗。老师一边逐句逐字地解释诗文的主要内容,一边交待着作者被贬为潮州刺史的历史背景,我们既对这位著名的大文豪的悲惨命运表示同情,又为朝庭对这位才高八斗的政治家鸣不平。读高中时,由于经常路过一条叫昌黎巷的街道,我才知道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的不久,又来到了袁州(现在的宜春)任刺史。

  无独有偶,不久前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了一次潮州,由于对韩愈的敬畏和尊重,专门参观了韩文公祠和湘子桥等韩愈时代留下的历史古迹,使我对韩愈的历史功绩更是肃然起敬。

  据史料记载,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同年十月二十四日,韩愈改授袁州剌史。韩愈到袁州后兴办书院,为培养造就袁州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写下了“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等名篇、佳句。袁州人民为了表达对韩愈的崇敬,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兴建韩文公祠以崇祀。后于元末被毁,并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建,改称“昌黎书院”。198512月,昌黎书院被江西省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区点之一。

  由于历史久远,且年久失修。针对原昌黎书院破旧不堪的状况,宜春市政府决定另择新址,重修昌黎阁。现昌黎阁位于袁山之巅,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高21米,共三层,建筑面积519平方米,为宜春市区至高点,山高加阁高共有229米。我们每次攀登袁山之巅的时候,常常会在昌黎阁留恋往返。在那里,宜春全城风貌尽收眼底,一览无遗。

  唐时袁州属江南西道,郡治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元和十五年(公元820)正月八日,韩愈抵达袁州上任。同年九月二十二日,唐穆宗召拜他为国子监祭酒,十月,回朝。任袁州刺史前后约9个月。尽管韩愈在宜春任职时间不长,但为宜春百姓做了两件大好事。一件是放奴婢。据《旧唐书》记载:“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按唐朝法律规定,不许用良人男女抵债为奴婢,而当时用良人男女抵债为奴婢的现象在宜春较多。韩愈到任后通令各地,改掉旧做法,凡抵债奴婢一律放回到父母身边,所欠债务一笔勾销,共解放奴婢732人。等到韩愈回京后上奏穆宗,穆宗采纳其建议,通令全国不许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这一措施解救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二是兴书院。韩愈反对佛教,但是很重视文教,他一到宜春就大力兴办书院,大施教化,开启民智,推举人才,倡导务实文风。《宜春县志》记载:“袁自韩文公倡明道学,自岭南移学于此,教化既洽,州民交口颂之。”袁州一时教育盛行,人才辈出。五代诗人韦庄在《袁州作》中这样描绘当时的袁州:“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由于韩愈对袁州教育的重视,十几年后,江西的第一个状元卢肇即出自袁州,紧随其后的还有易重、黄颇、李潜等都考取了功名。也正是因为韩愈对袁州文化事业的推动,唐朝中后期,宜春文风大兴,考中了30多位进士,赢得了"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美誉。直到今天,在宜春城内,仍然还保留有状元洲、重桂路、黄颇路这样的地名。诗人蒙嘉树这样写道:“左迁来袁阳,矫矫贤刺史。惠政纪丰碑,书院自公始。”对韩愈为袁州教育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韩愈离任以后,袁州府后来的官吏都喜欢把自己的堂题名为“仰韩堂”,对韩愈的景仰之情不言而喻。

  宜春人民怀念韩愈,不仅是因为他为老百姓兴办了许多的好事实事,而且还为宜春留下了许多的墨宝和诗文,特别是“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这句千古名句,为宜春做了一千多年的免费广告。2009年中央电视台在宜春举办的中秋晚会上,主持人就是引用了韩愈的这首诗句作开篇的。

  很多人以为韩愈这首诗是贬官宜春后所作,其实不然。这首诗出自《祖席得秋字送王涯刺袁州》。唐元和初年,韩愈好友王涯被贬袁州,韩愈为其送行,临行以诗送别,写下这千古名句。诗曰:“淮南悲落木,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原本是想安慰一下老朋友,但老天却给韩愈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没想到14年后韩愈本人也被贬袁州,有时候,命运真会捉弄人的。

  熟悉韩愈历史文化的人都知道,在宜春昌黎阁西面台阶边有块嶙峋的石头,叫求雨石。说起求雨石,在宜春还真有不少的故事和传说。古时候,如遇久旱不雨,官员或百姓就会在此杀鸡宰羊,祭天求雨,连韩愈还为此写过祭文呢。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也就是韩愈任袁州刺史的这年夏天,天大旱,赤土千里,民生堪忧。韩愈先率州县官士绅祈雨于城隍庙,又去仰山神庙,一共写了三篇祭文:

  其一:维年×月×日,袁州刺史韩愈,谨告于城隍神之灵。刺史无治行,无以媚于神祗。天降之罚,以久不雨,苗且尽死。刺史虽得罪,百姓何辜?宜降疾咎于某躬身,无令鳏寡蒙兹滥罚。谨告。

  其二:维年×月×日,袁州刺史韩愈,谨以少牢之奠,祭于仰山之神曰:神之所依者惟人,人之所事者惟神。今既大旱,嘉谷将尽。人将无以为命,神亦将无所降依,不敢不以告。若守土有罪,宜被疾殃于其身。百姓可哀,宜蒙恩悯。以时赐雨,使获承祭不怠,神亦永有饮食。谨告。

  其三:维年×月×日,袁州刺史韩愈,谨以少牢之奠,祭于仰山之神曰:田谷将死而神膏泽之。百姓无所告而神恤之。刺史有罪而神释之。敢不有荐也!尚飨。以“抵斥异教,风节凛然”而称著的韩愈,任袁州刺史时居然祈雨仰山,而且为了祈雨,宁愿神灵降罪于个人,其为民之心溢于言表。不久,果然天降甘霖,大地复苏,百姓欢呼雀跃。雨至,韩愈又写下了《谢雨文》(现文章收录到《韩愈全集》)。自韩愈开了仰山求雨的先河以来,从此千百年来,地方官吏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前往仰山古庙祭典,后来发展到“仰山行祀几半天下”。在宜春台上也曾设有“仰山行祀”呢。

  韩愈,这个被后世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压三军之帅”的士大夫,虽然只在宜春呆过短短的9个月,却犹如慧星划过时空,映照在宜春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其道风遗韵,永载史册,为后世铭记。

相关附件

机关党建 他山之石 专题专栏 政研人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