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研人园地

读书?交友?修身

来源:黄仁兴(阳江市委政研室主任)发布日期:2014-11-11【浏览字号:

  求学、做事、为人,历来有两种态度:“为己”或“为人”。2500年前,孔子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第十四)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给别人看(是为了装饰自己)。品味孔子的思想,其倡导的学问修养,其实就是对事业的勤勉奉献与积极追求,并且要言语谨慎,少说空话,以求“道正”。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的学生子夏用了一个比喻阐述了这一观点。子夏说,各种工匠在作坊里所完成的是器物的制作,君子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道”,好的学问修养,应该是每天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能不忘掉自己已知的东西,并把这个原则性的东西运用到社会日常的具体实践中去。这样的学问,就是“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论语》开篇次句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指的是众多的志向相同的朋友。要探讨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应把注意力放在领悟和把握交友的原则与标准上。

  健康的交友,不外乎是三种情况:喜欢用礼乐节制自己,喜欢讲他人的长处,喜欢多交贤友。不健康的交友也不外乎有三种:追求骄纵放肆,追求游荡闲逛,追求饮酒作乐。做正人君子,就要依据健康的交友标准来确立自己的交友原则:一是“直”,即在朋友面前,能不掩己过,对方又能愿闻其过;二是“谅”,即当知道对方有过错时能原谅,并由彼此信任,建立起真诚;三是“多闻”,即在博学的基础之上,互勉互励,使友谊之间筑起一道连心桥,共同进步;四是“帮”,即在互帮互助中善意前行。

  《论语》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身体力行,致力于道德教育。关于“仁”的思想内涵,《论语?里仁》篇记录了孔子两段深刻的话。

  其一,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其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之中。贫困与安乐是人生相参的顺逆两境,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少人因不能够正确对待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二,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继续与发挥。其意思是: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喜欢人、憎恶人。“仁者”是君子修养的最高标准,但并非是非不分、义理不辨的“好好先生”。如果是非不分、义理不辨,混迹其中,势必会身陷囹圄,无法自拔。

  那么,“仁者”所憎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按孔子的想法,就是讲别人坏话的人、自己下流却诽谤向上的人、勇敢而不懂礼的人、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可见,孔子说的“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君子内心要始终装着一杆秤:激浊扬清、弘扬正气、远离邪恶。

  孔子一生重知命、知礼、知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知命,并非君子修养的躯体之命与上天之命,而是君子自知的德能之命。知礼,礼是中国封建社会维持统治秩序的纲纪。演绎到现代社会,它包括人心之德礼与制度之法理。君子要在社会活动中立身于世,畅行天下,就必须知礼守法,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为后人所唾弃。知言,言语是人的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反映君子学问修养的重要尺度。

相关附件

机关党建 他山之石 专题专栏 政研人园地